甘泉豆腐干:千年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

传统工艺守护舌尖上的美味

在陕西甘泉县石门镇圪崂村,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豆腐坊里早已灯火通明。石磨转动间,乳白的豆浆如银瀑倾泻,柴火噼啪声中,豆香弥漫。这里出产的甘泉豆腐干,凭借独特的口感和千年传承的技艺,成为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2007年,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这门手艺仍在匠大众的坚守下焕发新生。

卤水点豆腐,千年技艺的“灵魂”

“二两卤水点五斤豆,快一分酸,慢一分涩,全靠手感拿捏。”这是程随兰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甘泉豆腐干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她从14岁开始进修这门手艺,至今已坚守数十年。早期的豆腐制作使用碱土掺米草,口感略带涩味,直到卤水点豆腐的技艺传入,才让甘泉豆腐干真正有了“灵魂”。

凌晨3点,泡发的黄豆被倒入石磨,磨出的豆浆在铁锅中翻滚。程随兰手持长柄木勺,精准掌控火候——早一分生涩,迟一分焦苦。点卤是最关键的环节,卤水如银线垂落,豆浆逐渐凝结成絮状,最终经重石压榨,豆腐便成型了。她的侄女王二丽回忆:“姑姑点卤时全神贯注,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

匠心传承,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做豆腐起早贪黑很辛苦,可这门手艺不能断。”程随兰一边将新磨的豆腐递给前来求学的村民,一边叮嘱:“压豆腐要压到不再滴水,拌料得等豆腐凉透才入味,急不得。”如今,甘泉县像程随兰这样的豆腐匠人有30多位,他们不仅守护着传统工艺,还不断探索创新,让甘泉豆腐干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适应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2024年,甘泉县豆制品产量超1.5万吨,总产值突破1.2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匠人的坚守与付出。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甘泉豆腐干正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美味选择。

小编归纳一下:一口豆腐干,千年文化味

甘泉豆腐干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段历史的延续。从石磨磨浆到卤水点豆腐,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聪明与耐心。如今,这门古老的技艺仍在传承,而它的未来,或许就在更多年轻人的手中。你是否也想尝一口这千年非遗的味道?不妨试试甘泉豆腐干,感受舌尖上的匠心传承!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