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潮先生和涨潮先生读后感?
我看的这个故事叫《涨潮先生和落潮先生》,故事主要讲了依依、良良、珊珊在沙滩上玩耍,快到海边的时候他们遇到了落潮先生,他们和落潮先生一起在大海里游玩,落潮先生和三个小伙伴讲了寄居蟹的故事,接着他们看见了寄居蟹、海星、海笋等好多物品。
我没有去过海边,只在电视上见过,蓝蓝的海好美哦,三个小伙伴看到的这些我都没有见过,好想去海边哦
二、青蛙先生看报读后感
青蛙先生看报读后感
小编认为一个爱慕阅读的青蛙先生,我喜欢每天读报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和全球大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了很多智慧和见解。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看报后的感受。
时事热点的关注
我常常关注时事热点,由于它们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变化和提高。通过阅读报纸,我能够快速了解各种时事新闻,比如政治、经济、科技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我更好地领悟全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阅读有关政治新闻的同时,我也会思索各种政策对社会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制定往往牵涉到各种国际关系和内外影响的权衡。通过报纸,我能够更深入地领悟政策制定的背后逻辑,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经济提高的洞察
经济一个民族和社会提高的重要影响。阅读报纸可以帮助我了解不同民族的经济状况和提高动向。我关注经济新闻的目的是了解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怎样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报纸上的经济报道提供了丰盛的数据和分析,有助于我评估自己的投资决策和财务规划。通过对市场行情和企业动态的了解,我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避免风险。
科技创造的启示
科技创造是推动社会提高的重要动力。阅读报纸可以让我了解最新的科技提高和创造成果。我对科技新闻感兴趣,由于它们提供了关于未来全球可能发生的变化的线索。
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有助于我拓宽视野,掌握先进的科技智慧。这对于我个人的职业提高和追求创造非常重要。同时,报纸上的科技报道也让我更好地领悟科技对社会生活和产业提高的影响。
环境保护的职责
小编认为一个关注环境保护的青蛙,我经常关注与环境相关的新闻。报纸上的环保报道让我了解全球环境难题的严重性,并觉悟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通过了解环境难题和可持续提高的最新进展,我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例如,我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我还可以参与志愿者活动和支持环保组织的职业。
通过阅读报纸,我能够全面了解时事新闻、经济动态、科技创造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让我成为一个更有见地的人,还帮助我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
无论是小编认为一个爱慕阅读的青蛙还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读报都一个重要的习性。我鼓励大家养成读报的习性,利用报纸这个媒介获取最新的资讯和智慧。
因此,我会继续保持这个好习性,继续通过阅读报纸开拓视野,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并为社会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好运先生和倒霉先生读后感?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读的非常非常杰出的绘本。我反复读了几次后(它值得我这么做),不得不赞叹它的精妙和真诚。
我是从好运先生开始读的。我看到了一个事事顺利的男人的一段旅程。
后来的中间折页让我惊艳,于是我开始读倒霉先生,我看到了和好运先生开始时类似的体验和人生,但结局却让我惊讶,“他真倒霉啊!”
最精妙的彩蛋隐藏在书中每一副图中,而且请无论兄弟们仔细对照,你会在好运先生的画面中找到倒霉先生,反过来已然。在此做些提示:你能在倒霉先生在摩天轮前沮丧走时看到好运先生在和他朋友开心的玩耍。
反之亦然你从好运先生和她朋友骑车图书找到倒霉先生,并知道他又遇到了何倒霉事。
你能知道倒霉先生丢了他手提箱的缘故。
你能知道在倒霉先生睡过站的那个小镇中,好运先生所在的房子。
两种视角面向同一处城市的一角,人生百态,却有理所当然。因此,他们真的那么不一样吗?
我自己更多时候像是倒霉先生,我和那些“好运先生”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
生活中那些“人生赢家”真的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吗?
每一副图都是真诚生活中的场景,能让我我想我需要时不时停下再看看这本书。
四、涨潮先生和落潮先生读后感?
落潮先生和涨潮先生的故事读后感:
姗姗、良良和依依是三个好朋友,他们去海边时,总是和妈妈一起去,有一次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他们就独自跑到海边来玩。在那里,他们认识了落潮先生。落潮先生说只要有他在,鲨鱼就不会游过来。可是有一次他们再去找发现落潮先生玩的时候,却发现在一个很胖的穿着黄色游泳衣的先生在说话。落潮先生请穿着黄色游泳衣的先生离开,说一会有人来找他玩。说了好大会,那个先生才走了,落潮先生才叫他们三个过来了。落潮先生说:“刚才那个是我的哥哥涨潮”。我们开始玩吧。落潮先生带他们三个看了很多稀奇的小动物,还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就这样,孩子们一次次的来找落潮先生玩。
我觉得姗姗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由于他们去海边、或者和涨潮先生在海里玩的时候,心里想着妈妈的话,妈妈不让去,可是看着两个大哥哥去了,自己也只能过去。
良良和依依是非常勇壮的孩子,也是非常马虎的孩子。落潮先生只说了一句话,他们就跟着他去玩了,多亏落潮先生不是个坏人,否则他们说不定会有何危险呢。
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趣!
五、先生蔡元培读后感
先生蔡元培读后感: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在中国教育史上,蔡元培先生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是北京大学的创办人其中一个,更是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和倡导者。最近,我有幸阅读了蔡元培先生的一本著作,深受启发和感悟。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蔡元培先生的著作以其深刻的思索和宽广的胸怀,展现了他对教育和未来的独到见解。在这本书中,他以散文的方式,以亲身经历和思索为基础,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教育的热爱和对于未来提高的期许。
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蔡元培先生在书中提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其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智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他说:“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提高的人,一个既有智慧才能,又有品格素质的人。”蔡元培先生的这一言论深深触动了我。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教育的定义过于狭隘,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智慧储备,而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蔡元培先生的见解提醒我们,在教育经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有社会职责感和创造力的人才。
蔡元培先生还强调教育的社会担当。他认为,教育应该成为社会提高的推动者,为社会提高做出贡献。他主张教育要为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提升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蔡元培先生在书中提到:“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教育乃民族之要脉,人民之福祉,除了必须为本国人民谋一种最佳的福祉之外,尚有国际的职责。”这种高度的社会职责感令人钦佩。
教育的改革与创造
蔡元培先生在书中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并呼吁进行教育的改革和创造。他认为,中国教育应该与国际接轨,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蔡元培先生提出:“办学必须讲究制度,讲究技巧。讲究制度,使进修有体系的智慧积累,最后达到一个全面提高;讲究技巧,使精力不白白的耗费,使精力存在可能行之有效的途径里。”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蔡元培先生还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他认为,杰出的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智慧和高尚的师德,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并注重学生的特点提高。蔡元培先生说:“教师为人师者,具有教育者及机会担任民族干系的身分,因此民族对教官有高标准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教育职业者是一种深深的鞭策。
教育的未来展望
蔡元培先生对于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他相信,通过持续的教育改革和创造,我们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教育体系。他认为,教育的未来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操作和创业活动。
蔡元培先生在书中说:“我主张教学应该给学生们提出三个难题:你自己所爱做,你所能做,你所想要做。当然,教育者得推销自己的得意科目。”这种注重学生兴趣和提高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塑造未来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影响。
通过阅读蔡元培先生的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他的想法和理念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职业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不断进修,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为人师者,行为全球范围的教育家,行为民族的公民,终身而连续不息的教育。”让我们以蔡元培先生为榜样,为教育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六、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陈寅恪,字中岳,号愚庵,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史学家、学者和诗人。他的著作涵盖了古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回顾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让我不禁感叹他的博学多才、想法深邃。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抗拒学》,这是一本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学者在想法层面上的坚守与抗争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陈寅恪先生以自己深厚的智慧和特殊的视角,分析了抗战期间中国学界的动态和想法变迁,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术景象。
他在书中谈到,抗战时期,中国学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压力。在侵略者的威胁下,许多学者选择保持沉默,甚至与敌人合作。然而,陈寅恪先生提出了抗拒的见解,坚持认为学者应当有职责和担当,应该保持独立的思索和立场。
陈寅恪先生在书中对这一见解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学者作为社会的智慧分子,有职责对社会负责,并为民族的命运贡献自己的智慧。他强调,学者应该保持独立思索的能力,坚持真理和正义的制度,不被权力和利益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民族和民族的提高做出贡献。
在这本书中,陈寅恪先生还详细讨论了中国古代学术的传统与创造,以及现代学术的国际性与文化认同难题。他认为,传统与创造、国际性与文化认同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他主张在学术研究中要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造,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的学术成果。
陈寅恪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复杂的学术难题,让人受益匪浅。他的思索和见解具有启发性,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领悟。他的著作对于推动中国学术的提高和繁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忆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我不禁产生了更多的思索。在当今全球,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许多人开始追求新的事物和新的价格观,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不是过时和无用的,相反,它蕴含着丰盛的智慧和价格。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和民族的灵魂财富,是无可挑剔的宝藏。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的智慧与现代的思索相结合,为民族和社会的提高贡献力量。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他的学术想法和人格魅力将继续影响着后人。他的学术灵魂和研究技巧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借鉴意义。回忆陈寅恪先生,我们应该通过进修他的著作,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是一部珍贵的学术瑰宝。他的想法与见解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国学术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回忆陈寅恪先生,是对他学术成就的一种致敬和纪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唤和思索。
七、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读汪曾琪写的《金岳霖先生》后,一个智慧渊博却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形象马上在我脑海里形成,但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么一个情节:在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先生忽在北京饭店请客,在众人的纳闷下,他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次知道金先生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缘于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那激烈的爱,进而了解到还有这么一个男人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
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是脉脉含情的,相比徐的爱,金先生的爱更让我动容,金先生把林徽因当作是女来看待,排除了肉体的爱,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恐怕是天底下最高尚、最秀丽的爱情。
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求走近,也不祈求拥有。
即使知道不会有结局,却任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伟大,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也许有许多的人会为这场恋情叹息,感到遗憾,然而这样对金先生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快乐吧。
其实金先生并非没机会与林徽因结合,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可能同时爱上他和金先生了,不知道该怎样办。
梁思成就告诉林徽因他可以自在选择,即使林选择的是金他也会祝福他们的,后来林把这件事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于是就这样,为了林徽因的快乐,他选择了放弃。
对以金先生这种付出了不奢求回报的痴情的爱,我本人是非常钦佩和羡慕的。
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爱情也就像是一种商品。
像金先生这种愿做“亏本生意”的人便有如恐龙一样,绝种了。
更多的是斤斤计较的“商人”,在他们的眼中看来,爱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绝不能在爱情这场生意上赔本,他们甚至奢求双倍或多倍的回报。
这是一种可怕的爱。
其实爱一个人是一种自在,付出如求回报那边是一种交易;在情感的付出上想得很多那倒不是纯粹的爱情了。—————————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音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
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音的生日!”
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全球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
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音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刻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
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
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
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
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刻想起许多事务。
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
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情感特别珍惜爱护,爱一个人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务。因此爱得慎重,却恒久。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由于,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发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爱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爱,真是让人心灰意冷。爱固然值得珍惜,然而要人爱你一时一刻并不难。然而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八、叶子先生读后感?
《叶子先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叶子与人类之间相互拯救的故事。作者通过叶子先生的形象,表达了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是看不见的,但它们却能决定我们的命运。这部作品不仅富有哲理,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敬畏和珍惜之情。读完这部作品,我感到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人。
九、月亮先生读后感?
读了《月亮先生》后,我知道了一个智慧,一个人只有在属于他自己的地方才会得到高兴,而在不属于他的地方就不会高兴了。
十、蛤蟆先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的故事
父母与孩子的战争,父母赢了,就是悲剧;孩子赢了,就是喜剧
—题记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蛤蟆先生由于对自己的行为不满,却又难以摆脱自己长久以来的习性(蛤蟆甚至觉悟不到这个习性)而患上了抑郁症。在智慧的河鼠,热心的鼹鼠以及慈祥而充满威严的獾的催促下去看了心里医生,最后秃鹫先生成功让蛤蟆先生走出抑郁,并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在蛤蟆的潜觉悟里,所有人都很好,所有人做的事务都合情合理。
可在与秃鹫探寻自我的经过中,他发现他的抑郁心情就是来自于自己的这些朋友,他想起了河鼠对他过去言行的鄙夷,当然还有獾对他喋喋不休的说教。他憋了一肚子的火气,可当真正看到他们的时候却全然没有怒气了。
何故呢?
再往深处探寻,蛤蟆发现这些难题又不全是他们朋友的难题:“它何故在面对獾父母式的说教时不敢打断呢还可以迎合呢?它何故在河鼠骂他过去的言行时还毫无底线的承认要改过自新呢?”
由于它的父母!
由于蛤蟆小时候对于自己父亲的说教毫无办法,只有刻意讨好才可以减少心中的不安全感;由于蛤蟆小时候不敢对自己的父母生气,只好把自己生气的心情转化为委屈的心情,而这一个小窗子,成为了它看待全球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三大情形其中一个:“儿童模式。”
这也可以解释蛤蟆何故对獾与河鼠的说教无动于衷甚至可以讨好,它一直在用儿童模式生活。而獾呢?它可能也有一对严厉的父母,只是它并没有选择小时候面对父母的情形,而是选择了父母对待它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三大情形其中一个:“父母模式。”
而秃鹫引导蛤蟆的提问经过,倾听方式,都逐步将蛤蟆引导至第三个情形:“成人情形。”可以不客气的说秃鹫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始终处于成人情形。
父母与孩子的战争,父母赢了,就是悲剧;孩子赢了,就是喜剧。
我们一生都会被原生家庭所影响,人生之初的时光几乎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与习性。有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也有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如果我们不能有幸获得温暖充满的关爱的原生家庭,至少我们有一生的时刻去抗争,去出逃最初的自我,蛤蟆先生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